本文转载自:https://baijiahao.baidu.com/s?id=1834075387705131866&wfr=spider&for=pc
保障工业机器人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需要从硬件设计、软件控制、环境适配、操作规范、维护管理等多维度入手,形成全生命周期的防护体系。以下是具体的关键措施:
一、硬件层面:强化物理安全与可靠性
1. 安全防护设计
机械结构防护
采用高强度材料(如铝合金、碳纤维)提升机身抗冲击性,关键部件(如关节、减速器)增加过载保护装置(如扭矩限制器),防止外力损坏。
运动范围设置物理限位装置(如挡块、防撞柱),避免机器人超出工作区域引发碰撞。
安全传感器配置
安装激光雷达、视觉摄像头、力传感器等,实现障碍物检测与碰撞预警。例如,力控传感器可在机器人接触到人或物体时立即触发急停。
配备紧急停止按钮(E-stop),确保在紧急情况下可通过本地或远程一键停机。

防爆与防护等级
在化工、粉尘等特殊环境中,使用防爆型机器人(如防爆电机、密封外壳),满足 IP67 及以上防护等级,防止火花或粉尘进入内部引发安全事故。
2. 硬件冗余与可靠性
关键部件冗余设计
对控制器、伺服电机、电源模块等核心部件采用冗余备份(如双控制器热切换),避免单点故障导致停机。
抗干扰设计
电路系统采用屏蔽电缆、滤波装置,减少电磁干扰(EMI)对传感器和控制系统的影响,确保信号传输稳定。
环境适应性优化
根据工作环境(高温、低温、潮湿等)定制硬件配置,如加装散热风扇、加热模块或防潮涂层,延长设备寿命。
二、软件层面:智能控制与风险管控
1. 安全控制算法
动态路径规划
通过激光 SLAM 或视觉导航技术,实时构建环境地图并规划无碰撞路径,避免与人员、设备发生冲突。
人机协作安全模式

支持 “安全限速”“功率限制” 等协作模式,如 ISO/TS 15066 标准中规定的人机协同场景下,机器人自动降低速度或力输出,确保人员安全。
故障诊断与自愈
内置故障诊断系统,实时监测电机温度、电压、振动等参数,提前预警异常(如轴承磨损、线路老化),并通过算法自动调整运行策略(如降速运行)或触发停机。
2. 系统安全认证
遵循国际安全标准进行软件设计,通过 PLd/SIL2 等安全等级认证,确保控制系统逻辑无缺陷。
对软件进行定期漏洞扫描和补丁更新,防范网络攻击(如工业机器人被恶意程序入侵导致失控)。
三、环境与布局:构建安全作业空间
1. 物理隔离与区域划分
使用安全围栏、光栅光幕(如光电传感器阵列)划分机器人作业区域,非授权人员无法进入。
在人机协作场景中,采用可伸缩围栏或智能门禁系统,根据作业状态动态调整安全区域(如机器人运行时自动锁定区域入口)。
2. 环境感知与动态监控
部署工业摄像头、RFID 标签等设备,实时追踪人员位置和设备状态,通过管理系统(如 SCADA)可视化显示机器人运行数据、报警信息等。
采用数字孪生技术,在虚拟空间中模拟机器人运行状态,提前预测潜在风险(如路径冲突、设备过载)。
四、操作与维护:规范流程与持续优化
1. 人员培训与操作规范
对操作人员进行安全培训,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,确保其熟悉紧急停机流程、安全防护装置使用方法等。
制定标准化操作手册,明确禁止行为(如在机器人运行时进入危险区域、擅自修改控制参数)。
2. 预防性维护与升级

建立定期维护计划,对机器人关节、传感器、电缆等进行检查、润滑和校准,记录维护日志以便追溯。
及时更新固件和算法,引入更先进的安全功能(如新型避障算法、能耗优化策略),延长设备生命周期。
3. 应急预案与演练
制定机器人失控、火灾、漏电等突发情况的应急预案,配备应急救援设备(如灭火器、绝缘工具),定期组织员工演练。
五、法规与标准:遵循国际与行业规范
严格遵守各国安全法规,如欧盟 CE 认证、美国 OSHA 标准、中国 GB/T 12642 等,确保机器人设计、安装、运行符合安全要求。
参与行业联盟(如国际机器人联合会 IFR),跟踪最新安全技术动态,推动标准迭代升级。
安全与效率的协同发展
工业机器人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是智能化生产的基础,需通过 “硬件可靠、软件智能、环境可控、管理规范” 的四维体系,实现风险的全流程管控。未来,随着 AI、5G、数字孪生等技术的融合,机器人将具备更主动的安全防护能力(如自主风险预判、远程安全监控),推动工业自动化向更安全、更高效的方向发展。